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原理来净化污水,以下是详细的工作原理:
一、物理处理原理
-
格栅过滤
-
在污水进入处理设备的前端,通常会设置格栅。格栅就像一个筛子,其主要作用是拦截污水中的大型固体杂物,如纸张、塑料、树枝、毛发等。这些杂物如果不被拦截,可能会堵塞后续的管道和处理设备。格栅的间隙大小根据需要拦截的杂物尺寸来确定,有粗格栅和细格栅之分。例如,粗格栅的间隙一般在 10 - 20mm 左右,能拦截较大的物体;细格栅间隙较小,约 3 - 10mm,用于进一步去除较小的杂物。
-
沉淀分离
-
沉淀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污水中的悬浮固体物质沉降到容器底部的过程。污水进入沉淀池后,由于悬浮颗粒的密度大于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它们会逐渐下沉。沉淀分为自然沉淀和絮凝沉淀。
-
自然沉淀适用于颗粒较大、容易沉降的悬浮物质。例如,泥沙等颗粒在静置的情况下就会自然沉淀到池底。絮凝沉淀则是通过向污水中添加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化学药剂,使污水中的微小颗粒凝聚成较大的絮体,加快沉降速度。这些絮体在沉淀池中可以更有效地被分离出来,从而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使污水变得相对清澈。
-
过滤
-
过滤是让污水通过具有一定孔隙的过滤介质,进一步去除其中的微小颗粒和杂质。常见的过滤介质有石英砂、活性炭、滤网等。例如,在砂滤池中,污水通过多层不同粒径的石英砂,细小的颗粒被截留在砂层中,而水则透过砂层流出。活性炭过滤不仅可以去除颗粒杂质,还能吸附污水中的部分有机物和异味,进一步净化污水。
二、化学处理原理
-
中和反应
-
当污水的酸碱度(pH 值)不在合适的范围内时,可能会对后续的处理过程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酸性或碱性过强的污水会腐蚀设备,或者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通过添加中和剂,可以调节污水的 pH 值。如果污水呈酸性,可以添加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NaOH)或氢氧化钙(Ca (OH)₂)进行中和;如果污水呈碱性,则可以添加酸性物质如硫酸(H₂SO₄)或盐酸(HCl)。
-
混凝沉淀
-
除了物理沉淀中的絮凝沉淀,化学混凝沉淀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污水中的胶体颗粒和微小悬浮物脱稳,形成沉淀而去除的过程。混凝剂在水中水解形成带正电荷的胶体,与污水中带负电荷的胶体颗粒相互吸引,发生凝聚。例如,常用的混凝剂硫酸铝(Al₂(SO₄)₃)在水中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氢氧化铝(Al (OH)₃)胶体,吸附污水中的杂质,形成沉淀。
-
消毒处理
-
消毒是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杀灭污水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防止疾病传播。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UV)具有杀菌作用,当污水流经紫外线消毒设备时,紫外线照射能够破坏微生物的 DNA 结构,使其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紫外线消毒设备一般由紫外线灯管、石英套管和镇流器等组成。灯管发出的紫外线透过石英套管照射污水,消毒时间和紫外线强度是影响消毒效果的关键因素。
-
化学药剂消毒:如使用二氧化氯(ClO₂)、次氯酸钠(NaClO)或氯气(Cl₂)等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微生物的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成分,从而杀死病原体。例如,二氧化氯消毒是一种高效的消毒方法,它能在较低的浓度下快速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而且消毒后的余氯可以持续杀菌。
三、生物处理原理
-
好氧生物处理
-
活性污泥法: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好氧生物处理方法。在曝气池中,污水与活性污泥(含有大量微生物)充分混合。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例如,细菌会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自身得到繁殖。这些微生物包括好氧细菌(如动胶菌属 Zoogloea)、原生动物(如草履虫 Paramecium)和后生动物(如轮虫 Rotifera)等,它们在活性污泥中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
生物膜法:通过在载体表面生长的生物膜来处理污水。生物膜是由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等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污水流经生物膜时,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分解。例如,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当污水流经填料时,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
厌氧生物处理
-
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例如,在厌氧消化池中,污水中的复杂有机物(如纤维素、蛋白质等)被厌氧细菌分解为有机酸、醇类、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其中,甲烷可以作为一种能源进行回收利用。厌氧处理对于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而且能耗较低,但处理后的出水水质通常不如好氧处理后的水质好,所以一般会与好氧处理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