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院污水处理设备的工艺流程、排放标准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工艺流程
-
预处理阶段
-
格栅:作为第一道防线,拦截并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纤维、毛发等较大杂质。
-
沉砂池:通过自然沉降作用,去除沙粒、石屑等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
-
生物处理阶段
-
好氧处理:通过曝气装置向污水中充入氧气,营造适宜好氧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
厌氧处理: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利用厌氧菌将有机物进一步分解,产生甲烷等气体。
-
深度处理阶段
-
过滤:通过滤料层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等颗粒物。
-
吸附:利用活性炭等多孔性材料吸附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等污染物。
-
膜分离:采用超滤、纳滤、反渗透等技术,去除污水中的微小颗粒物、胶体、细菌、病毒及大部分溶解性有机物。
-
消毒排放阶段
-
采用氯气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方法,杀灭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确保水质安全。
二、排放标准
护理院污水处理设备的排放标准需遵循《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及新发布的《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GB 51459-2024),主要指标包括:
-
粪大肠菌群数:不得大于500 MPN/L。
-
肠道致病菌:不得检出。
-
肠道病毒:不得检出。
-
pH值:保持在6~9之间。
-
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不得超过60mg/L。
-
生化需氧量(BOD):浓度不得超过20mg/L。
-
悬浮物(SS):浓度不得超过20mg/L。
此外,还有氨氮、动植物油、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总氰化物以及重金属等均有严格的限值要求。
三、注意事项
-
设备巡检:定期巡检设备,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运转,包括电机、减速机、轴承等部位是否有异常声音或振动。
-
设备清洗:定期清洗设备表面和内部,特别是机械过滤器和反冲洗泵,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学品。
-
耗材更换: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的建议,定期更换耗材,如滤芯、活性炭等。
-
数据记录:每天记录设备的运行数据,包括电量消耗、水处理量、水质指标等,以便分析设备性能和判断是否需要维修保养。
-
污泥处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微生物及可能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需经过好氧消化、厌氧消化、干化等处理后再进行资源化利用或安全处置。
-
人员培训: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