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预处理池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
粗格栅:
-
一般安装在预处理池的进水口前端,栅条间隙较大,通常在 10 - 20mm 左右。其主要作用是拦截污水中较大的固体杂物,如树枝、大块塑料、纸张、织物等。这些大颗粒物质如果进入后续处理单元,可能会导致管道堵塞、损坏水泵和其他设备。
-
粗格栅通常配备有自动清理装置,如机械耙齿,能够定时或根据格栅前后的液位差自动启动,将拦截的杂物清理到格栅上方的收集槽中,方便后续清理和处置。
-
细格栅:
-
位于粗格栅之后,栅条间隙相对较小,一般在 3 - 10mm 之间。它的功能是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较小固体颗粒,如毛发、纤维、小颗粒塑料等。这些细小的悬浮物虽然不会像大颗粒杂物那样对设备造成严重堵塞,但也会影响后续处理单元的处理效果,如降低沉淀效率、堵塞滤料等。
-
细格栅同样可以设置手动或自动清理装置,保证格栅的正常运行。
-
水量调节区:
-
由于污水的产生量在不同时间段可能会有较大波动,如医院在就诊高峰期和非高峰期污水排放量差异明显,调节池的这一区域可以对污水的进水量进行缓冲和调节。它通过设置一定的有效容积,在污水流量大时储存部分污水,在流量小时再将储存的污水缓慢释放到后续处理单元,从而使后续处理过程能够在相对稳定的流量条件下进行。
-
调节池通常配备液位计,用于监测池内污水的液位变化,从而控制污水的进、出水流量。同时,为了防止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在池内沉淀,还可能设置搅拌装置,如潜水搅拌机,使污水保持均匀混合状态。
-
水质调节区:
-
不同来源的污水水质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医院污水中,含有药物成分的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质不同。水质调节区可以对这些不同水质的污水进行混合和调节,使进入后续处理单元的污水水质相对稳定。
-
这一区域可以通过设置折流板或穿孔墙等结构,增加污水在调节池内的停留时间和混合效果,让污水中的污染物分布更加均匀,为后续的处理工艺提供稳定的进水水质条件。
-
在一些一体化预处理池中会设置沉砂池部分,尤其是当污水中可能含有较多泥沙、无机颗粒等杂质时。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力沉降,使污水中的砂粒等无机颗粒沉淀到池底。
-
沉砂池的水流速度一般设计得较低,以便让较重的砂粒有足够的时间沉淀。池底通常为斜坡状,便于收集沉淀的砂粒,并且设有排砂管,可定期将沉淀的砂粒排出池外进行清理。
-
水解区:
-
如果污水中含有较多的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水解酸化池的水解区可以利用水解细菌和产酸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将这些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例如,蛋白质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
水解区通常保持厌氧或兼氧环境,通过控制合适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 2 - 6 小时)和温度等条件,促进水解反应的进行。
-
酸化区:
-
经过水解后的小分子有机物在酸化区进一步被微生物发酵,转化为更简单的有机酸,如乙酸、丙酸等,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氢气等气体。这一过程可以降低污水的 pH 值,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提供更易于被微生物利用的底物。
-
酸化区同样需要维持适宜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并且要注意及时排出产生的气体,防止气体积聚影响微生物的活动。
-
用于将预处理后的污水提升到下一个处理单元,如生物处理池或深度处理设备。提升泵的选型要根据污水的流量、扬程以及所连接的后续处理单元的要求来确定。
-
通常会配备备用泵,以防止主泵出现故障时污水无法正常输送,保证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连续运行。同时,提升泵的安装位置要考虑便于维护和检修,并且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设置液位报警装置,防止泵空转或被污水淹没。